为积极开展老年人药品、保健品虚假宣传等问题专项整治,进一步提高老年群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,让老年人享受安心有序的老年生活,避免陷入消费陷阱,切实维护广大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遵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发布消费提示:
一、认准正规渠道,莫信神医神药
1.要从正规渠道购买药品、保健品。在购买药品时要选择正规医院、正规药店,认准“国药准字”批准文号。购买保健食品要认准“蓝帽子”标识及“国食健注”或“卫食健字”文号,切勿通过无资质商家、流动摊贩或网络链接购买来源不明的“三无”产品。
2.要警惕“包治百病”“根治慢病”等虚假宣传。保健品仅适用于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,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。任何宣称“根治糖尿病、高血压”“抗癌防癌”等功效的产品均涉嫌违法。
3.要防止药品与保健品概念混淆。将普通食品包装成“高科技保健品”并宣称“降三高”“抗癌”具有药品疗效,误导消费者,多为虚假宣传。将药品冒充“祖传秘方”多为非法添加。
二、认清虚假宣传套路,筑牢防范意识
1.“药到病除”要警惕。保健食品不是药品,不能声称治疗功效。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,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,声称可以包治百病,使用“根治”“药到病除”等字眼,或者以“无效退款”“无毒副作用”等承诺,严重欺骗、诱导消费者。
2.防范“温情”营销。对上门推销、电话关怀、赠送礼品等“情感攻势”保持警惕,避免因情感依赖而盲目购买来源不明、价格高昂的保健品。不参与来源不明的“健康旅游”等活动,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或被诱导消费。
3.警惕“免费”陷阱,拒绝“饥饿营销”。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利用“赠药”“免费试用”“发放小礼品”“抽奖”等方式,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。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,夸大产品功效,有时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,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,老年人不知不觉中被“洗脑”,从而购买产品。
4.“专家义诊”诱导消费。一些不法商家雇佣所谓的“专家”“教授”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,不少老年人受免费吸引从而进行体检或咨询。体检后,“专家”“教授”往往会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,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,诱骗老年人购买了一堆无用处且不知真假的保健食品。
5.虚构“权威证明”博信任。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假借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、医疗机构、学术机构、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,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,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。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“科学或研究发现”“实验或数据证明”等方面内容。
三、留存消费凭证,依法高效维权
1.保护个人信息:在日常消费或者参与商家或个人的营销活动时,注意不要随意泄露身份信息、家庭成员、经济收入和身体状况等信息,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成为消费欺诈的对象。在外不随意连接不明Wi-Fi或者扫码下载APP等。
2.保存消费凭证:在购买相关产品后,要及时索要销售票据,并保留好产品包装、说明书、付款记录、宣传资料等,特别注意留存销售人员承诺的录音、视频证据。
3.熟知维权途径:若遇虚假宣传、价格欺诈或质量问题,要立即拨打12345、12315投诉举报电话,对可能涉及传销或诈骗行为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子女也应主动了解父母健康情况,帮助甄别产品信息,避免老人因信息不对称受骗。
转载至微信公众号:遵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